焦虑的本质

admin 39 0

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人类刚刚产生之初的时候,正因为焦虑,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和和发展。

所以,焦虑和恐惧不同,当它产生时,人们往往说不清自己焦虑的是什么。它的产生并非来自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而是想象中的危险。即使这个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焦虑是两面的,它既有正面让我们能够更好生存的一面,也有负面。过度的焦虑,会影响人的整体,包括心理、行为和生理三个层面。

心理上,它使人恐惧不安,甚至让人陷入对死亡或发疯的恐惧。

行为上,它限制人的活动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生理上,它会引起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恶心反胃和出汗等身体反应。长期未被解决的焦虑,甚至可能会造成心脏病等生理疾病。

不同流派对于焦虑会有不同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从社会或文化角度解释,认为对自我的过度压抑和排挤,导致自我过于无助或渺小。

作为第一位强调焦虑的重要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早期和晚期分别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焦虑理。早期:认为焦虑是由于性本能转变而来的,而且力比多(libido)能量的释放受到阻碍时,个体就会表现出焦虑性神经症;可见,本我是焦虑的根源。

晚期,认为焦虑的本源是自我。他认为本能冲动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焦虑;然而,在某些病态的人格特征中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严重事件导致人格系统的破坏时,自我不能协调来自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冲突时,焦虑便产生了;即自我的协调者角色和自我保护功能受到挑战时,个体就会体验到焦虑这个由自我发出的危险或是不愉快的信号,并且调动相应的自我防御机制,因此这种理论也被称为“焦虑的信号理论”。

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现实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三种类型;还提出一些不可抗拒的基本焦虑:失去或离开母亲,阉割恐惧等,可见焦虑既是遗传又是后天习得的。总之,弗洛伊德认识到焦虑的产生有认知参与,并认为内外刺激威胁自我是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他始终认为焦虑是由本能过程决定的。

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沙利文,霍妮,弗洛姆等建立了社会文化流派。更强调人际和文化对焦虑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战胜焦虑的防御性策略。如霍妮指出西方文化中有着使个体产生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的典型困境;然而,焦虑则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经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霍妮看来,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是产生基本焦虑的直接原因,而文化环境则是最终的根源。

沙利文在他的人际关系论中指出:焦虑是由于社会性刺激,即重要的他人的谴责对个体内在价值的威胁而产生的,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所以,人际关系分裂是焦虑的根源。雅各布森认为焦虑是自我发向其内部指示危险来临的信号,其实质是自我不能选用个体喜爱的行为方式来释放本能。

行为主义的焦虑论主要体现在学习理论领域中,认为焦虑是一种重要的习得。

社会学习理论者米勒和多拉德把内驱力、线索和反应看成是焦虑发生的一种原因、条件和结果;并指出焦虑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种是,焦虑是在一级内驱力恐惧的基础上形成的二级驱力,它驱动人们做出回避反应;另一方面,焦虑是由内驱力不一致导致的冲突所引起,是有机体用来回避有害刺激的一种调节机制。

行为主义者毛瑞提出焦虑是产生痛苦反应的条件刺激;焦虑或恐惧是一个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恰好是有害的或引起疼痛的)经几次伴随(配对)后,即经典性条件反射机制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应;他的研究发现焦虑是激发行为和强迫新习惯获得的内驱力。

20世纪后期,行为主义焦虑观注意到认知在焦虑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焦虑作为一种情绪反应,受到多层次因素的影响。焦虑的产生不仅与内外刺激有关,还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有关。班杜拉则认为焦虑是人类生存中的一种机能偏差,它和自我效能有心理社会机制方面的关系。只有在个人认知到自己的自我无效能时,才使潜在的厌恶性刺激让人感到焦虑;而具有较强自我效能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减弱或终止厌恶性事件对自己的威胁,个体认知到自己增强的处事效能则可消弱焦虑的唤起。

以艾森克等人为主的学习理论的焦虑观不仅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还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从而提升了焦虑主体的地位,把个体看作具有自我选择和学习能力,并非完全受环境摆布的能动主体,是很大的进步。

人本主义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罗洛·梅把焦虑划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病焦虑。前者是人直接面对某种超过一定程度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人的本性;而且只要是个体在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就会焦虑体验;其中,这种威胁可能危机生命,即死亡,可能针对心理,即丧失自由,也可能针对某种价值观,如名誉、地位等。神经病焦虑则不同,神经病焦虑患者不仅体验到正常焦虑,而且面对大量威胁时,有显著的绝望感。罗洛·梅指出焦虑的形成和导致焦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影响所致的。

而戈尔德斯通过对患者和正常人的比较研究,得到类似的认识:焦虑实质上是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外界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紊乱的情绪状态。

罗杰斯认为焦虑是当个体接触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时所产生的不安的紧张状态。另一位人本主义的先驱马斯洛则指出,当人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会造成心理上的威胁;而且所有的心理病理都可以溯源于这些威胁,焦虑也不例外。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建人贝克则提出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式:其中,认知内容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焦虑者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负性想法,表现为对个人、社会、心理及躯体完好状态的担忧,夸大危险程度,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

而阿尔伯特·艾利斯则认为焦虑是因为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错误的理由和对非理性想法的过分依赖所致,由此发明了理性情绪疗法。凯利的个人建构论则指出,当个体不能能预测将来的事情,即个体建构不适合于预测未来时,焦虑就会随之而来,因为有时候有一些非弥漫性的建构不会轻易允许新元素进入。

阿容菲尔德指出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是基于对以认知评价为中介的情绪体验的内化来进行;所以,像焦虑这样的情绪反应,个体首先体验到这样的情绪,然后将此情绪体验内化,并与某些行为之间建立起联系,继而不断表现出焦虑与某些行为之间的伴随关系。

另外,希金斯指出构成自我的三个领域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三者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自我差异的产生,而且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分别与不同的负性情绪体验相关联。在本人立场的实际自我与他人立场的应该的自我差异中,个体会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并且将受到责备、惩罚,这种否定性结果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焦虑等情绪。而且,在自我意识下的自我觉察到的不一致的数量越多,情绪困扰就越大。

奥赫曼主要探究的是焦虑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机制,包括如何产生焦虑的生理唤醒的;以及最后当个体大脑中的 意识知觉系统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时,对已觉察的危险作出反应, 如果危险无法避免, 就会产生焦虑。提出两类焦虑: 当特定的思维模式受阻, 个体无法避开危险源时产生的直接焦虑; 由重要性评估器和唤醒系统输入到意识知觉系统的潜意识信息所导致的间接焦虑。但它没有解释焦虑的本质, 模型中假设的那些功能并没有获得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斯皮尔伯格认为焦虑可区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前者是个体暂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主观上意识和觉知到的紧张与恐惧,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激活;特质焦虑则是个体在焦虑易感性上相对稳定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具有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

拉扎勒斯认为当个体面对即将来临的躯体伤害时,会表现出惊恐反应,但焦虑反应所针对的威胁则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刺激;当个体觉察到这些事物与自己的目标相关、不一致或损害了自身价值或自我认同的保护时,个体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反应。

巴洛则提出,焦虑是个体防御性动机系统内部的一个独特而密切相连的认知——情感结构;焦虑的核心是对可能的威胁或危险的“不可控”性;大脑内的某些神经环路为个体应对可能发生的无助提供了生理准备,焦虑时个体强烈的生理或肌体反应则可能是脑内特定神经环路参与反应的表现。

显然,随着对焦虑的研究的深入,不同流派对于焦虑的认识就更加系统和深入,从而建构出更加完整系统的模型,去丰富焦虑的内涵。

ms-common.knowyourself.cc/nginx/therapist-qrcode/index?link_type=&path=%2Fpages%2Fconsultant%2Fconsultant%3Fid%3D770&from=therapis_web (二维码自动识别)

顾亚亮

临床心理学专家 临床心理科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首批认证督导师

标签: 焦虑 个体 认知 生理 神经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